内容摘要:在日前召开的2016年新疆文物考古成果汇报会上,这些科技考古成果一经发布,就引来众人关注,人们不禁惊叹,科技考古全面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发展状态。沙湾大鹿角湾墓地古代人群的病理和创伤2015年 6月,为配合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大鹿角湾景区服务区的项目建设,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景区设施范围内的文物进行了抢救性发掘,共发掘古墓69座,这些古墓墓葬形制多样,文化现象丰富。大鹿角湾墓地属于早期铁器时代墓地,虽说被盗挖严重,但出土的众多人类骨骼,仍引起了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副教授魏东等人的极大兴趣。北京大学的宋殷和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周旸分别对小河墓地、尼雅遗址和曲曼遗址出土的织物进行科技分析,让大家看到了神奇的一幕。
关键词:考古;墓地;骨折;遗址;骨骼;染料;新疆;魏东;发掘;生活
作者简介:
古代人的健康状况如何?什么疾病患病率高?他们是如何治疗的?
各种出土的精美织物是如何染色的?染料又来自何方?
传统的考古遇到这些问题时,答案只能是“不知道”。但科技考古却让这些“秘密”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。
在日前召开的2016年新疆文物考古成果汇报会上,这些科技考古成果一经发布,就引来众人关注,人们不禁惊叹,科技考古全面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发展状态。
沙湾大鹿角湾墓地古代人群的病理和创伤
2015年6月,为配合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大鹿角湾景区服务区的项目建设,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景区设施范围内的文物进行了抢救性发掘,共发掘古墓69座,这些古墓墓葬形制多样,文化现象丰富。
大鹿角湾墓地属于早期铁器时代墓地,虽说被盗挖严重,但出土的众多人类骨骼,仍引起了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副教授魏东等人的极大兴趣。他们采集多人骨骼样品后,有了重大发现。
魏东介绍,生物人类学的最终研究目标,是揭示人群、环境和文化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。古病理学研究,是生物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。“通过对人群病理现象和创伤情况的考察,可以揭示人群的健康状况、生存压力、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信息。对于古代人群来说,这些信息,可以更直观地反映人群的生活状态。”魏东说。
编号M37的骨骼右侧股骨头已经坏死,基本无法行动,却仍然生活了很长时间。按现代医学技术,这样的股骨头坏死是要进行置换手术的。
编号M46的骨骼右侧股骨因为骨折,错位愈合。从中看不出治疗的痕迹,表明当时骨折后他并没有得到过治疗,完全是靠自己愈合,所以他的右腿比左腿要短很多。
编号M66的骨骼右侧第七肋骨劈裂性骨折,右侧臂肘骨节均骨折,弯曲行动受阻。这说明他是从高处跌落下来的,身体的右侧着地,造成胸、肘、股骨骨折,从此他的行动受阻,只能保持一种姿势生活,很痛苦。
通过对这些骨骼现象的分析,魏东得出一个结论:这些人骨骼上反映出的病理和创伤,表明这些人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医疗技术手段治疗,也说明当时这里没有什么医疗手段。骨折现象多集中下肢,以由高处跌落造成的压缩性骨折和劈裂性骨折为最多。这表明这群人的生活区域可能存在一定高度差,日常生活也可能存在骑乘行为,在骑乘过程中跌落造成创伤。
这些问题的发现,为进一步研究这些人当时的生产生活状态提供了鲜活的证据。